(资料图)
公元200年,驰骋江东数年的小霸王孙策遇刺身亡。临终前,孙策将基业传给了二弟孙权,同时孙策托孤于张昭,让他辅佐孙权。实际上,孙权看似简单的接过孙策的权杖,坐领江东,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孙策去世时只有二十六岁,他虽然有儿子孙绍,但是当时还只是个孩童,完全无法承继这份基业。而孙策有三个弟弟,二弟孙权,三弟孙翊,四弟孙匡。虽然孙权作为家中的老二,在孙策之下最为年长。但是当时的张昭等人还是认为孙策会将基业传给老三孙翊。因为孙翊骁勇善战,性格果敢刚烈,与孙策非常类似。而且他也只比孙权小两岁,所以继位的可能性很大。
但是,孙策临终之时,却叫来了孙权和张昭。孙策对孙权说:“在两军阵前,与天下争锋,你不如我;但是举贤任能,使他们竭尽全力以保江东,我不如你啊。”当晚孙策就去世了。
《三国演义》中有很著名的一句话:“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然而,孙策临死之际,只托孤了张昭一人,并没有托孤于周瑜。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孙策不托孤于周瑜,难道孙策对周瑜有什么防备之心吗?
当然不是。孙策在江东之地立足时,靠着武力残杀了许多本地人和士族豪强,而周瑜就是孙策坚实的拥护者。孙策大肆屠戮的行为,也遭到了江东本地士族的反感和憎恶。正是看到了孙策残暴的镇压式统治,郭嘉才会断定孙策会死于刺客之手。果然,在孙策外出打猎之时就被原吴郡太守许贡的门客刺杀,伤重而亡。死前的孙策明白,江东的国策不能再是武力镇压,而是要采用缓和的手段,与江东士族合作,共同保证江东之地。所以孙策选择了性格更为稳重的孙权继位。而在选择托孤大臣的人选上,为什么选择了张昭呢?
在孙策去世前,他的正式官职是讨逆将军,领会稽太守。这样一个杂号将军+太守的配置在江东并非孙策一人。孙策的舅舅吴景是扬武将军兼丹阳太守,堂兄孙贲是豫章太守,孙辅为庐陵太守,孙坚的旧部朱治为吴郡太守,还有一个庐江太守李术。当时的江东就是被宗室、外戚和部旧联合掌控的一个割据势力。年轻的孙权显然镇不住这些叔伯辈的将领,如果仅仅让孙权独掌江东权柄,很可能会造成内部的争权夺利从而葬送掉整个江东的基业。而孙策最信任的将领,中护军周瑜此时在巴丘镇守,防备刘表来袭;张纮出使许都未回,那么孙策身边可以依靠的就只有张昭了。
孙策嘱咐张昭说:“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正复不克捷,缓步西归,亦无所虑。”意思是说如果孙权不能成事,你就取而代之。即使不能成就大业,你也可以慢慢向西归顺朝廷,不用有什么顾虑。孙策的托孤与后来刘备托孤于诸葛亮的情形十分相似,孙策和刘备在托孤时国家都处在内忧外患、风雨飘摇之时。根基不稳,而继承人孙权和刘禅在继位时均为少年(孙权18岁,刘禅17岁),资历和威望都不足,因此孙策和刘备在临终前都各选定了一位德高望重的大臣来辅佐幼君,镇住各派系的势力。
不过,在孙策“托孤”一事中,表面上孙策仅“托孤”于张昭一人。按照通常情况来说,张昭应该是集军政大权于一身。但在实际情况中,张昭是以长史的身份辅佐孙权,主要是处理内政,而军权实际上是掌握在稍后赶来的周瑜手中。这样一文一武的配置就成为了孙权立足江东的基石。
中新网成都3月30日电 (王鹏 胡宇)四川九寨沟至绵阳高速公路(简称九绵高速)平武涪江特大桥主桥30日顺利合龙,标志着九绵高速建设取得
中新网徐州3月30日电(记者 朱志庚 ) 3月30日傍晚,徐州市政府举行本轮疫情以来的第2场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截至3月29日下午3时,本
中新网宿迁3月30日电 (刘林 李小珍)29日,江苏泗洪一女子因家庭琐事跳河轻生,先后路过的3位市民跳入河中接力救人,因体力不济未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