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不会突然创造出任何事物。
(资料图)
从水蒸汽变成云,再由水分子经过无数次碰撞融合成水滴,最后变成落回大地的雨,这当中有多少偶然巧合,实在无可计量。一次演化成雨的因素的聚合,或许差不多是人一生所经历的因素的总和。而在此之前,雨早已经历过无数的轮回。若按物质的本源来讲,一滴雨存在的时间远远大于人类的历史。
没有一场雨会无缘无故来临,就像人的情绪不会无故无缘爆发。它们都是由众多因子积攒到一定程度(这些因子在宁静的表层下剧烈运动),再由多个机缘触发的一个周期现象。不同的是,情绪的爆发使自己得到释放,而折磨了周遭;雨水的来临则是毁灭了自己,净化了尘世。遗憾的是雨水只能起到净化环境的作用,如果想要冲洗掉人间的罪恶,需要再下一场200万年的雨。
当今的科技手段消解了农业上对雨水绝对依赖的压力,因而巫术求雨的仪式被降低到观赏价值或是文化意义的层面。但在部分地区人的心中,还留有古人祈雨时的那种深挚的期盼和虔诚的等候——比如炎夏盛暑连着一个月不下雨的重庆。
雨既像我们的精神世界又像我们的现实世界,一切都来自一切,又都去向各处。
浩然:《艳阳天》
狂风暴雨摇撼着东山坞。
雷鸣夹着电闪,电闪带着雷鸣。
那雨,一会儿像用瓢子往外泼,一会儿又像用筛子往下筛,一会儿又像喷雾器在那儿不慌不忙喷洒——大一阵子,小一阵子;小一阵子,又大一阵子,交错、持续地进行着。
雨水从屋檐、墙头和树顶跌落下来,摊在院子里,像烧开了似的冒着泡儿,顺着门缝和水沟眼儿滚出去;千家百院的水汇在一起,在大小街道上汇成了急流,经过墙角、树根和粪堆,涌向村西的金泉河。
在这一段质朴而轻淡的描写中,所能获得的艺术趣味相对有限,但对零基础写作者能起到范本的作用,对不知如何下笔的写作者也有着一定的启发意义。
第一句交待背景。第二段给一个远景,第三段中景,第四段近景加跟拍。这种常见的叙事手法在今天的电影或文学中虽然不会给人眼前一亮,但至少不会令人眼前一黑。新手可按照此种模式稍加练习,便能将思路从混沌中沥出来,并且增加写作的信心。
茅盾:《子夜》
变成了浓雾的细雨将五十尺以外的景物都包上了模糊昏晕的外壳。有几处耸立云霄的高楼在雾气中只显现了最高的几层,巨眼似的成排的窗洞内闪闪烁烁射出惨黄的灯光,——远远地看去,就像是浮在半空中的蜃楼,没有一点威武的气概。而这浓雾是无边无际的,汽车冲破了窒息的潮气向前,车窗的玻璃变成了毛玻璃,就是近在咫尺的人物也都成了晕状的怪异的了;一切都失了鲜明的轮廓,一切都在模糊中变形了。
[俄] 绥拉菲莫维奇:《铁流》
突然间,一下子凉爽起来;风从山顶上吹来;一切都变灰了。一下子就变成夜间了。倾盆大雨从变黑了的天空里,倾泻下来。这不是雨,而是乱响的、叫人站不住脚的倾泻下来的水,是狂暴的充满了旋卷的黑暗的水旋风,从四面八方倾泻下来。水顺着褴褛的衣服,顺着粘在一起的头发流下来。都迷了方向,失了联络。人、车、马,都隔开了,仿佛这些中间隔着汹涌澎湃的空间一样,看不见,也不知道周围都是些什么,都是谁。
本篇和前篇同样都是描写环境因雨受到影响,而人因环境产生负面作用。不同的是前篇是细雨和雾气,人在一定距离之外模糊视线;后篇是暴风雨和黑夜,人切近地感受着迷失方向的混乱。除此之外,两篇在多个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性。
1、前面部分粗略描绘大环境,后面则是更为细腻、靠近的描写,整体结构有相同之处。
2、文中有人的存在 ,但人的情绪未参与进来,而只是作为被动观察者、接受者出现,都属偏客观的描述。
3、两者视线受阻的程度不同,但论及某种迫切性,即刺激人们想要看清世界,两种吸引产生的作用是相近的。
4、从一开始便在叠加某种没有色彩的、有破坏力的微粒,直到最后一句才将这种时间积累的冲力终止,并引向一个确定性的悲调。
肖军:《五月的矿山》
一阵冷风从坑底卷上来,正在流着汗的人们竞被激动得起了寒噤!一道长长宽宽的闪电划破了整个夜空,使所有山谷的人和物被照亮了有一秒钟。接着不久,就是一响暴烈的雷声,它几乎要把整个的宇宙震碎了似的爆响着。要来的暴风雨终于到来了,那沉重的飙急的大雨点和了风漩,竟如拧在一起的一条条残酷的鞭子似的,从天空凶猛地抽打下来了。它抽打到山顶谷底,毫无怜惜地抽打到人的头脸和周身。
在本文最后,将风雨形容为鞭子抽打在身上,有一种超乎寻常的真切感。其原因在于前半部分的描述,契合了鞭子抽打的形象。第一句就像鞭子挥起时,第二句就像鞭子的形状和抽打时的短暂瞬间,第三句就像鞭子打出的声响。在比喻之前先铺陈喻体的各种特征,会起到更有力的效果。(或许作者在写作时并没有如此想过,而只是根据前面的描写再找一个合适的比喻;不论怎样,“鞭子”确实是一个绝佳的比喻。)
[德] 托马斯·曼:《布登勃洛克一家》
这一瞬是突然降临的……一切都无声无息,令人可怖的寂静。空气的郁闷似乎增加了一倍,大气气压仿佛在一秒钟内突然增加了许多。人们头脑昏沉,心脏窒息,呼吸不能畅顺……一只燕子低低地掠过下面街道,羽翼几乎触着了路面……而这种无可逃避的压力,这种紧张,这种全身都感受到的与时俱增的压抑也确实变得难忍难捱了,如果它仅仅再延长短短的一刹那,如果不是在它迅疾地达到顶点之后立刻就松弛、缓和下来的话。……几乎是与此同时,这大雨盆落了下来,预先几乎连一滴雨点也没有预示,沟道就顿时水流滚滚,变成一片汪洋……
当然,你可以用“突然,大雨落下”来表示骤雨的突发性,但字数上肯定不占优势。我们看本篇中前面大部分的描写,给人一种紧绷的、压抑的感受,雨在末尾才出现,和其他雨描写相异之处在于,它起到一种消解压力的积极作用。
[苏] 艾特玛托夫:《查密莉雅》
雷雨大作。帐篷上吹落的毛毡,像被击落的鸟儿一样拍打着翅膀,扑扑跳动着。大雨一阵猛似一阵地倾注着,像是在狂吻大地,两脚被风撩得歪歪倒倒的。沉雷像猛烈的山崩似的隆隆滚动,斜着穿过整个天空。群山之上闪耀着远方闪电明亮的火花,就像春天火红的郁金香。疾风在深谷里呼啸,如颠如狂。
我们看到本文中第一个比喻像是兑了一杯水的可乐,第二个比喻像是嚼了两遍的口香糖,第三个比喻像是滤了三次的咖啡粉,但是最后一个比喻却令人振奋,活灵活现,使整篇看起来不会太逊色。这给我们一个启示:好的东西要放到最后出现。如果有两个好点子,就中间一个结尾一个,这便是所谓的“峰终效应”。
光韵世界:《雨》
它们从不同的出发点开始,并走过了互不相干的道路,作为同一时代的产物,它们相距毫厘却又彼此漠不相关。
第1滴雨落在水洼里,溅出的水花不值一提。
第2滴雨打着一株草叶,剧烈的晃动胆战心惊。
第3滴雨从人的耳边滑过,那人竟侧头寻找它造成的余音。
第4滴雨被半空的鸟儿截获,只能以粉碎的残骸坠入大地。
第5滴雨极其洁澈,在城市上空,透过它可以看到整个被缩小了的风景。
第6滴雨在出发时操之过急,以至于形状看起来不如它的同类称心如意。
所有的雨都是对天空的背离,惟有第7滴仍在心中默念曾经云层中的甜蜜。
东边的雨是直行,西边的雨在弯曲,而第8滴则在当中茫然失措地来回游移。
最傲然不群的是第9滴雨,除了他和他的影子,世间的一切他都看不起。
第10滴雨是个乐观主义,无论面对何种目光,他都保持着高昂饱满的情绪。
第11滴雨从没有得到过安宁,他总能在美好事物中找到端倪,并发出叹息。
第12滴雨希望能够认清自己,但唯一能确认的是,他一定并非仅仅属于液体。
第13滴雨的恋人是第3832滴,他不太相信目前他们的关系,因为在他后面有几千个对象值得怀疑。
第14滴雨如果来自半人马座,那么这一切才会变得合理,且看那完美的曲线,简直令人着迷。
第15滴雨浑浑噩噩不明所以,要么在路途中昏睡,要么在虚幻中沉溺,要么一边自暴自弃一边妄想奇迹。
第16滴雨一直在考虑,用什么方式举行自己的葬礼,也许是河堤,也许是瓦砾,也许是一次山盟海誓的骗局。
第17滴雨如果不是提前知道自己还会变成蒸汽,就不会急切地朝烈火扑去,只有复活能让死亡变得如此容易。
而第18滴,他的最终目的,便是连接十九和十七,他的存在使后面所有的数字得以成立,他关乎着整个宇宙的体系。
每滴雨之间都有差异,这差异就像人世间发生的一切差别那样朦胧诡秘。
中新网成都3月30日电 (王鹏 胡宇)四川九寨沟至绵阳高速公路(简称九绵高速)平武涪江特大桥主桥30日顺利合龙,标志着九绵高速建设取得
中新网徐州3月30日电(记者 朱志庚 ) 3月30日傍晚,徐州市政府举行本轮疫情以来的第2场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截至3月29日下午3时,本
中新网宿迁3月30日电 (刘林 李小珍)29日,江苏泗洪一女子因家庭琐事跳河轻生,先后路过的3位市民跳入河中接力救人,因体力不济未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