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要闻 >

赏析丨何田昌:不过如此,或正是如此

2023-08-12 08:26:31来源:红网

不过如此,或正是如此

——读苏轼《观潮》


(资料图)

文/何田昌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苏东坡。”

近日,刚好与文友聊过苏东坡话题,还意犹未尽,恰另一文友又问“苏东坡究竟到没到过永州”,便再次从书架翻出林语堂《苏东坡传》,置案闲读。既为求证答案,又见林语堂为我们展现千年之前那个活灵灵的生动形象。

用林语堂的话讲:“苏轼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怪不得曾国藩要说:“人生缘何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

这里所说“读苏东坡”,当然包括读他的人生经历和其诗文。就其诗文而言,尽显苏东坡乐观通透人生境界的诗句也是太多太多,而他那首七言绝句《观潮》,则堪称令人击掌叫绝: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意思是说,庐山神秘美丽的烟雨,钱塘江宏伟壮观的潮汐,都是很值得观赏一番的。若一生无缘观赏,会遗憾终身。而待到终于亲眼见到蒙蒙烟雨、澎湃潮水的景致,却发现过去的冲动妄念不过如此,只觉庐山烟雨就是庐山烟雨,浙江潮水就是浙江潮水。

苏轼这首诗,一说是他给自己三儿子苏过手书的一道偈子。苏轼经历长期颠沛流放的生活,从一个踌躇满志、一心从政报国的慷慨之士,渐渐变成一个从容面对、参透生活禅机的风烛老人。闻听苏过即将就任中山府通判,便写下此诗。意在告诫儿子,凡向往的事物追求的目标,得不到达不到时,总会千方百计去得到,但得到和达到之后,会发现也不过如此,其实并没当初想象得那么好。

人生事,不如意真是十之八九。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苏轼此前写的另一首七言绝句《洗儿戏作》: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苏轼贬谪黄州期间,元丰六年(1083)九月二十七日,侍妾朝云为他生下一男孩苏遁,小名干儿。苏轼临近晚年得子,自是欣喜万分,《洗儿戏作》即是为孩儿办三朝喜宴时尽兴而作。遗憾的是,小孩不仅最终未及“到公卿”,而是在他出生的次年七月,就不幸因病夭折,令苏轼诗中所寄“无灾无难”的愿望,成了泡影。

有关《观潮》诗的另一说法,是说苏轼某日到了庐山,与几个朋友在天朗气清中一同登山访寺。他们走近一座山寺,只见亭阁灵秀,树本蓊郁,粉墙雪白,一老僧迎出门来:“请问施主,是东坡居士吗?久仰,久仰。老僧已恭候先生多日。”相互过礼之后,老僧还恭请东坡先生赐墨宝。苏轼接过小僧所奉笔墨,未加思索,就着粉墙,写下这首诗。

不管这首诗是他写给儿子的告诫诗,或是应寺僧之请所题,于今日之我们言,是可以有两种不同理解和体悟的。

一种观点,是“不过如此”。庐山烟雨也好,钱塘潮汐也罢,抑或人生梦想,等到有朝一日欣赏了这些景致,或梦想终于实现,这才觉得似乎也一如平常,并无太多特别之处,便感叹:“不过如此!”

另外一种观点,则是“正是如此”。诗的首句为想象、听说之景。末句为目睹后之景。诗人的追求得到满足,并无失落和遣憾。人若终其一生都在苦苦追寻,未追求到手时是痛苦,追求到手后是厌倦、无聊,觉得“不过如此”,人生便像钟摆一样,在痛苦和无聊之间作空虚而沉闷的摆动。而具备平常心,直达生活禅境,在实现自己朝思暮想的目标,看到“庐山烟雨浙江潮”后,当然发出的就是会心的微笑:“正是如此!”

诚然,东坡先生这样的彻悟与豁达,并非我等凡夫俗子轻易学而可得,不然,林语堂也不会说出“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话来。可即便如此,也并不妨碍世人执着地立他为偶像,对他痴迷地崇拜和追随。我们终归可以一边仰望,一边在“学”之途偶获心得一二。

何田昌,瑶族,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湖南省作协会员,何绍基文化研究会特约研究员,有作品发表于《天津文学》《散文诗世界》《火花》《海燕》《芒种》《文艺生活》《文史博览》《生态文化》等刊,出版散文集《潇水清清永水流》《潇水涟漪》。

关键词:

上一篇:铜仁骑车走国道到厦门有多少公里
下一篇:最后一页